1. | 通報成員:烏干達 |
2. | 負責機構(gòu):烏干達國家標準局 地址:Plot 2-12 ByPass Link, Bweyogerere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Park P.O. Box 6329 Kampala, Uganda 電話:+(256) 4 1733 3250/1/2 傳真:+(256) 4 1428 6123 電子郵箱:info@unbs.go.ug 網(wǎng)址:https://www.unbs.go.ug |
3. |
通報依據(jù)的條款:2.9.2 [X], 2.10.1 [ ], 5.6.2 [ ], 5.7.1 [ ], 3.2 [ ], 7.2 [ ],
通報依據(jù)的條款其他:
|
4. | 覆蓋的產(chǎn)品:適合人類食用的昆蟲(HS編碼:041010);與農(nóng)業(yè)和林業(yè)相關(guān)的其他標準(ICS分類號:65.020.99)
ICS: HS: |
5. |
通報標題:DUS DARS 2050:2024,《食用昆蟲——食用干制毛蟲——規(guī)范,第一版》 注:本烏干達標準草案已向衛(wèi)生與植物檢疫措施委員會通報。頁數(shù):36 使用語言:英語 鏈接網(wǎng)址: |
6. |
內(nèi)容簡述: 本烏干達標準草案規(guī)定了供人類食用的干制毛蟲的抽樣和試驗方法要求。 |
7. | 目的和理由:消費者信息、標簽;防止欺騙性行為和保護消費者;保護人類健康或安全;質(zhì)量要求;協(xié)調(diào)一致 |
8. | 相關(guān)文件: 1. AOAC 984.27《嬰兒配方奶粉中鈣、銅、鐵、鎂、錳、磷、鉀、鈉和鋅——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法》 2. AOAC 2001.04《玉米和玉米片中伏馬菌素的測定——免疫親和柱凈化液相色譜法》 3. AOAC 2015.01《食品中重金屬——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zhì)譜法》 4. AOAC 2020.07《谷物和谷物制品、乳制品、蔬菜、水果和食品以及動物飼料中的可用碳水化合物》 5. ARS 53《食品衛(wèi)生通用規(guī)范——實施規(guī)范》 6. ARS 56《預(yù)包裝食品——標簽》 7. ARS 1292《食用昆蟲——農(nóng)業(yè)和野生采集的良好規(guī)范》 8. ARS 1295《食用昆蟲——昆蟲生產(chǎn)良好衛(wèi)生規(guī)范指南》 9. ARS 1713《營養(yǎng)標簽——要求》 10. ARS 1715《營養(yǎng)與健康聲明的使用——要求》 11. 食典委標準192《食品添加劑通用標準》 12. 食典委標準193《供人類和動物食用的產(chǎn)品中污染物和毒素的通用標準》 13. ISO 936《肉和肉制品——總灰分的測定》 14. ISO 937《肉和肉制品——氮含量的測定——參考方法》 15. ISO 1442《肉和肉制品——含水量的測定——參考方法》 16. ISO 1443《肉和肉制品——總脂肪含量的測定》 17. ISO 1444《肉和肉制品——游離脂肪含量的測定》 18. ISO 4833-1《食物鏈的微生物學——微生物計數(shù)用水平方法——第1部分:通過稀釋倒平板法在30°C下進行菌落計數(shù)》 19. ISO 5983-1《動物飼料——氮含量的測定和粗蛋白質(zhì)含量的計算——第1部分:凱氏定氮法》 20. ISO 5985《動物飼料——不溶于鹽酸的灰分的測定》 21. ISO 6633《水果、蔬菜及衍生產(chǎn)品——鉛含量的測定——無焰原子吸收光譜法》 22. ISO 6496《動物飼料——水分和其他揮發(fā)性物質(zhì)含量的測定》 23. ISO 6579《食品微生物學——沙門氏菌檢測的水平方法》 24. ISO 6888-1《食品和動物飼料的微生物學——凝固酶陽性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他物種)計數(shù)的水平法——第1部分:使用貝爾德-帕克瓊脂培養(yǎng)基的技術(shù)》 25. ISO 7251《食品微生物學——推定大腸桿菌的檢測和計數(shù)的水平方法——最大或然數(shù)技術(shù)》 26. ISO 10272-1《食物鏈的微生物學——彎曲桿菌屬檢測和計數(shù)的水平方法——第1部分:檢測方法》 27. ISO 11290-2《食物鏈的微生物學——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和李斯特菌屬檢測和計數(shù)的水平方法——第2部分:計數(shù)方法》 28. ISO 13547-2《銅、鉛、鋅和硫化鎳精礦——砷的測定——第2部分:酸消解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fā)射光譜法》 29. ISO 16050《食品——谷物、堅果及其制品中黃曲霉毒素B1和黃曲霉毒素B1、B2、G1和G2總含量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 30. ISO 16649-2《食品和動物飼料的微生物學——β-葡萄糖醛酸酶陽性大腸桿菌計數(shù)用水平方法——第1部分:44℃下使用膜和5-溴-4的菌落計數(shù)技術(shù)》 31. ISO 21527-1《食品微生物學——酵母菌和霉菌計數(shù)用水平方法——第1部分:水分活度大于0.95的產(chǎn)品中的菌落計數(shù)技術(shù)》 32. ISO 21527-2《食品和動物飼料的微生物學——酵母和霉菌計數(shù)的水平方法——第2部分:水分活度小于或等于0.95的產(chǎn)品中的菌落計數(shù)技術(shù)》 33. ISO 23776《肉和肉制品——總磷含量的測定》 34. ISO 22964:2017《食物鏈的微生物學——克羅諾桿菌屬檢測的水平方法》 35. ISO 27085《動物飼料——用ICP-AES測定鈣、鈉、磷、鎂、鉀、鐵、鋅、銅、錳、鈷、鉬、砷、鉛和鎘》 36. Kusia, E.S., Borgemeister, C., Khamis, F.M., Copeland, R.S., Tanga, C.M., Ombura, F.L., 等(2021年).“肯尼亞可食用天蠶蛾的多樣性、寄主植物和潛在分布”,《昆蟲》第12卷第600頁。https://doi.org/10.3390/insects12070600 37. Anvo, M.P.M., Toguyéni, A., Otchoumou, A.K., Zoungrana-Kaboré, C.Y.和Essetchi Paul, K.(2016年)“布基納法索西南部可食用毛蟲牛油子的營養(yǎng)質(zhì)量”,《國際創(chuàng)新與應(yīng)用研究雜志》,ISSR期刊,第18卷第639–45頁。 38. Igbabul, B.D., Agude, C., Inyang, C.U.(2015年)“Cirina forda干制幼蟲的營養(yǎng)和微生物質(zhì)量”,《國際營養(yǎng)與食品科學雜志》科學出版集團,第3卷第602- 6頁。 https://doi.org/10.11648/j.ijnfs.20140306.28 39. Hlongwane, Z.T., Slotow, R., Munyai, T.C. (2020年)“非洲食用昆蟲的營養(yǎng)成分:系統(tǒng)綜述”,《營養(yǎng)學》,多學科數(shù)字出版研究所,第12卷第2786頁。https://doi.org/10.3390/nu12092786 40. Foliart, G.R.D.(2002年)《人類利用昆蟲作為食物資源:正在進行的文獻記錄》,威斯康星大學。 41. Kelemu, S., Niassy, S., Torto, B., Fiaboe, K., Affognon, H., Tonnang, H., 等(2015年)《用于食品和飼料的非洲可食用昆蟲:庫存、多樣性、共性和對糧食安全的貢獻》。 42. 《昆蟲食品與飼料雜志》,第1卷第103-19頁。https://doi.org/10.3920/JIFF2014.0016 43. Latham, P.(2015年)《剛果民主共和國下剛果省的可食用毛蟲及其食用植物》,第3版,英國珀斯郡Mystole。 44. Figueirêdo, R.E.C.R. de, Vasconcellos, A., Policarpo, I.S., Alves, R.R.N.(2015年)“可食用和藥用白蟻:全球概述”,《民族生物學與民族醫(yī)學雜志》,第11卷第29頁。https://doi.org/10.1186/s13002-015-0016-4 45. Lautenschl?ger, T., Neinhuis, C., Monizi, M., Mandombe, J.L., F?rster, A., Henle, T., 等(2017年)“安哥拉北部的可食用昆蟲”,《非洲無脊椎動物》,第58卷第55-82頁。https://doi.org/10.3897/afrinvertebr.58.21083 46. Tanga, C.M., Magara, H.J.O., Ayieko, M.A., Copeland, R.S., Khamis, F.M., Mohamed, S.A.等(2018年)“非洲蟋蟀屬的可食用蟋蟀新物種”,《Zootaxa》,第4486卷第393-392頁。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4486.3.9 47. Fogang Mba, A.R., Kansci, G., Viau, M., Rougerie, R., Genot, C.(2019年)《Imbrasia truncata和Imbrasia epimethea的可食用幼蟲含有高營養(yǎng)潛力的脂質(zhì)和蛋白質(zhì)》。 48. 《食品成分與分析雜志》, 第79卷第70-9頁。 https://doi.org/10.1016/j.jfca.2019.03.002 49. Ngute, A.S.K., Dongmo, M.A.K., Effa, J.A.M., Onguene, E.M.A., Lontchi, J.F., Cuni-Sanchez, A.(2020年)“喀麥隆中部的可食用毛蟲:寄主植物、價值、捕獲和可用性”,《森林、樹木與生計》,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團,第29卷,第16–33頁。https://doi.org/10.1080/14728028.2019.1678526 50. Ishara, J., Cokola, M.C., Buzera, A., Mmari, M., Bugeme, D., Niassy, S., 等(2023年)“剛果民主共和國卡萊亥和伊吉威地區(qū)可食用昆蟲生物多樣性和人類食蟲性實踐”,《民族生物學與民族醫(yī)學雜志》,第19卷第3頁。 https://doi.org/10.1186/s13002-022-00575- 51. Oliveira, J.F.S., Carvalho, J.P. de, Sousa, R.F.X.B. de, Sim?o, M.M.(1976年)“安哥拉食用的四種昆蟲的營養(yǎng)價值”,《食品與營養(yǎng)生態(tài)學》,第5卷第91-7頁。https://doi.org/10.1080/03670244.1976.9990450 52. Takeda, S.(2009)“蠶”,收錄于:Resh VH和Cardé RT編輯的《昆蟲百科全書》第2版,學術(shù)出版社,加州圣地亞哥,第117頁。https://doi.org/10.1016/B978-0-12-374144-8.00040-0 53. Golf, R.(2024)“非洲蛾” [互聯(lián)網(wǎng)],《非洲蛾》。Scalercio, S.和Malaisse, F.(2010)“物種與民族物種之間:熱帶非洲的可食用毛蟲”,《動物區(qū)系昆蟲學》。 54. Rémy, D.A., Hervé, B.B., Sylvain, O.N.(2017年), 丁蠹蛾(鱗翅目;大蠶蛾科)某些生物學參數(shù)的研究,一種可食用的昆蟲和非洲酪脂樹毛蟲(Butyrospermum) |
9. |
擬批準日期:
待定 擬生效日期: 待定 |
10. | 意見反饋截至日期:自通報之日起60天 |
11. |
文本可從以下機構(gòu)得到:
烏干達國家標準局
地址:Plot 2-12 ByPass Link, Bweyogerere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Park
P.O. Box 6329
Kampala, Uganda
電話:+(256) 4 1733 3250/1/2
傳真:+(256) 4 1428 6123
電子郵箱:info@unbs.go.ug
網(wǎng)址:https://www.unbs.go.ug
https://members.wto.org/crnattachments/2024/TBT/UGA/24_06613_00_e.pdf
|
本烏干達標準草案規(guī)定了供人類食用的干制毛蟲的抽樣和試驗方法要求。